0 前 言
历来依据成膜机制把涂料分为非转化型与转化型两大类。前者指成膜过程仅仅是通过溶剂或其他分散介质的挥发等物理作用,成膜物质本身由溶解(或分散)状态转变为干涂膜,这类涂料也常称为挥发型或热塑型;后者指在成膜过程中,不溶剂挥发的物理作用,而且有成膜物质组成、结构的变化,如通过各种交联反应由分子量较小的预聚物、低聚物等转变成为具有交联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涂膜。但这种划分过于,因为往往可以看到一种涂料依据不止一种机制固化成膜的现象,如一种通过溶剂挥发,基料本身就可以形成干涂膜的涂料,在成膜过程中同时又有交联反应发生;而一种转化型涂料,不止通过单一的交联机制,而是通过不止一种不同的交联机制的叠加而固化成膜,如此等等。总之,这种涂料通过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而成膜的现象,即“涂料的多重成膜机制”是广泛存在于涂料之中的,我们不仅应当很好地理解,而且应当主动地应用。同样,多重成膜机制也存在于许多p u涂料品种之中,有的是依其固化条件自然形成的,而更多的是通过适当的配方与工艺设计,向一种p u涂料引入新的成膜机制而形成的。p u涂料中多重成膜机制的存在、应用与实效很具典型意义,值得研究。
1 具有多重成膜机制的聚氨酯涂料
1.1 溶剂挥发成膜与pu交联的叠加
1.1.1 硝酸纤维素作为羟基组分的—n c o/—o h型2kpu涂料
硝酸纤维素( n c ) 是一种羟基( — o h ) 含量不低的树脂。n c的母体纤维素,其结构单元为c6h7o2(o h)3,有3个-o h,涂料用的n c,以硝酸酯化了其中的1.8~2.3个[1],则n c相应的—o h含量在4.5%~8.4%。因此n c可以与多异氰酸酯固化剂的—n c o交联,既可以单独作为—n c o/—o h型双组分聚氨酯(2k p u)涂料的羟基组分,也可以与别的羟基树酯共同组成羟基组分。在后一种情况下,该羟基组分的构成相当于一种硝基涂料,可以通过溶剂挥发干燥,形成热塑性涂膜,而当它与多—n c o固化剂配合构成2k p u涂料时,则涂布之后涂膜的固化机制就是溶剂挥发成膜机制与—n c o/—o h交联固化机制的叠加。这样做成的2k p u涂料有如下特点:
(1) 涂膜干燥快,性能良好。n c赋予涂料以快干性,n c与—n c o的交联形成的高刚性结构,使涂膜有很高的硬度、抗沾污性与可打磨性,这不论对于木器涂料或者工业涂料(如机械、仪表的涂装)都是很宝贵的性能。n c本身是良好的流平剂,使涂膜有良好的外观与手感,n c还使基料体系对消光剂更为敏感,很容易做成亚光涂料。
(2) n c是一种硝酸酯,对t d i系p u涂料涂膜光老化后生成的胺类有氧化作用,而且芳香族氧化产物颜色深,所以含有n c的羟基组分与t d i系固化剂配合,涂膜很容易泛黄,不适宜用作浅色涂料,也不适宜用于户外。但含有n c的组分与h d i等脂肪族异氰酸酯系固化剂配合,并不会泛黄。应用h d i系固化剂的2k p u涂料一般干性较差,硬度较低,在羟基组分中适当加入1/2 s n c,可以提高干性与硬
度,同时也起流平剂的作用。例如以硝基炭黑漆片/醋酸丁酯液与长油度蓖麻油醇酸树脂配合作为基料,以滑石粉等填料作为消光剂,制成羟基组分,以改性的t d i/t m p预聚物为固化剂,所构成的2k p u黑亚光涂料,性能很好,表现在:①干性:表干15 m i n,实干<1 h;②使用寿命:12 h;③涂膜性能:外观光泽柔和、质感细腻,硬度3h~5h,附着力0级(划格法),柔韧性1 m m,抗冲击50 k g·cm,耐酸碱、抗沾污性能都好。该涂料曾大量用作装配式的板式办公家具的面漆。
1.1.2 聚氨酯交联强化的热塑性丙烯酸涂料
热塑性丙烯酸涂料,其基料为热塑性丙烯酸树脂,为单组分,使用方便,通过溶剂挥发很快自干,涂膜的技术指标如颜色、光泽、机械性能等,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整。这些优点使之有相当大的应用领域,作为塑料制品用涂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制成各种各样颜色以及涂膜质感各异的快干涂料,适合塑料工件的大批量流水线涂装工艺。但是,既然基料树脂是热塑性的,涂膜性能就有所局限,如涂膜抗溶剂、抗沾污性与耐热性较差,硬度、抗划伤性、柔韧性等性能往往难于兼顾等。对比丙烯酸聚氨酯2k p u涂料,即2k a p u,前列的挥发型丙烯酸涂料涂膜性能的各项缺陷于其都可克服,但它又干不了那么快,难于适应施工工艺要求。因此,必须设计制造一种适用的羟基丙烯酸树脂,其结构中有一定量的—o h(一般为等于或略低于a p u所用的羟基丙烯酸树脂羟基含量的一半),有较高的t g与分子量,单体组成适当,可以与所用的多异氰酸酯固化剂相容。目前,不少树脂公司都能提供此类丙烯酸树脂。这种树脂本身可以通过溶剂挥发成膜,而加入一定量的固化剂配漆后,仍可保持快干的特点,并且涂膜干燥后,可以随着p u交联反应的进行而在涂膜中形成网状交联结构,使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终达到理想的水平。
某公司推出的“1.5k型”的丙烯酸塑料涂料,其漆基由热塑性丙烯酸树脂及一定量n c组成,而在配套的专用稀释剂中加入3%~5%的n3390(h d i三聚体)固化剂,在以此稀释剂配漆时,也就同时加入一定数量的n3390。因其固化剂量用得少,且“隐身”于稀释剂中,于是自谓介于1k与2k之间,称之为“1.5k”。这种以热塑性丙烯酸树脂为主,辅以p u交联的涂料,与n c改性—n c o/—o h 2k p u涂料相比,它们从机制上都是挥发成膜与p u交联的叠加,但主次有所不同,在n c改性2k p u涂料中,p u交联是主要的。
1.1.3 热塑性丙烯酸树脂改性mcpu
m c p u(湿固化聚氨酯)依靠空气中的水气对涂层渗透并与多异氰酸酯预聚物基料分子上的—n c o基反应而使涂膜交联固化。其涂膜强度高、性能好、耐溶剂、抗腐蚀、耐磨,但其涂膜固化过程受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等)制约较大,往往干性不够理想,常用的t d i型m c p u涂膜的耐候性也不够好。而如前述,自干型热塑性丙烯酸树脂涂料则可以快干,涂膜耐候性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因其固化涂膜中并无交联结构,故而涂膜耐溶剂性不好、强度较差、硬度与柔韧性等机械性能难于兼顾平衡。如果把这两种树脂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单组分丙烯酸改姓m c p u涂料”,使之具有溶剂挥发成膜与—n c o/h2o交联成膜两种机制,两者性能互补,得到快干而又性能均衡优良的涂膜。南京林业大学研制了一种“单组分丙烯酸聚氨酯防水涂料”[2],即把(热塑性)丙烯酸树脂与m c p u预聚物并用而成,作为防水涂料,保留了m c p u的良好防护性能,而丙烯酸树脂的加入,提高了它的耐候性。
笔者也曾在此方面做过一些工作,认为首要应当解决两个问题:
(1) 热塑性丙烯酸树脂的选用必须是不含有可与—n c o反应的活性基团的惰性树脂,其溶剂中也不应采用活性醇类;
(2) 丙烯酸树脂与m c p u树脂的相容性。两者的单体组成、极性、分子量等,应能匹配,以使两者得以良好混溶,以保证漆液与涂膜的均一透明,并保证存放中稳定不分层。
由于难于找到相容性理想的丙烯酸/m c p u树脂组合,因此试验并未进展到实用阶段,但已有的试验表明,2种树脂、2种成膜机制的互补作用是的确存在的,涂膜快干且综合性能良好。
1.2 多重交联机制的叠加
1.2.1 —n c o/—o h与—n c o/h2o交联机制的叠加之一:—nco/—oh型2kpu涂料在大气中的固化[3]以羟基树脂为一组分,多异氰酸酯固化剂为另一组分构成的—n c o/—o h型2k p u涂料,是聚氨酯涂料的主要品种,应用广。众所周知,其涂膜固化的基本机制是两个组分的—o h与—n c o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键,进而形成网状交联结构。但是涂料涂布成膜后,随着溶剂的挥发,在涂层黏度增长乃至固化的过程中,体系的t g上升,分子运动愈受限制,—n c o与—o h反应的几率越来越低。因此,即便两组分配漆时—n c o过量,也无法保证—o h充分转化,而空气中的水气向涂膜中渗透,与—n c o反应生成胺,进而再与—n c o反应通过脲键使涂膜交联固化,相对却更容易继续进行下去。在实际应用中,—n c o/—o h型2k p u涂料的固化是一种双重固化机制, 即— n c o / — o h 交联与—n c o/h2o交联的叠加,而且—n c o/h2o湿固化交联对干性与涂膜性能的贡献是显著的。这两种固化进程的区别在于:—n c o/—o h交联反应,自两个组分混合配漆完成后就开始了,但漆液尚处在容器中时,与空气接触面小,湿固化较不显著,当漆液涂布成膜之后,—n c o/—o h交联可继续进行到一定程度,而—n c o/h2o交联的作用就很显著,并且可以持续得更长久一些。
笔者曾进行—n c o / — o h 型2 k p u清漆在温度相同而湿度相差较大的环境中固化过程的对比试验。其表明,在大气中固化的涂膜与同温度下在干燥器中固化的涂膜相比之下,前者涂膜性能随时间推移而增长要快得多,尤其是一些表征涂膜交联密度的指标,如耐溶剂、耐磨、抗冲击等,从而说明对于—n c o / — o h 型2 k p u涂料的成膜固化而言,—n c o / h 2o交联固化机制是不可忽视的。实际上,在交联反应中,-n c o与-o h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定量比例关系,在配漆配方设计中提高—n c o / — o h比例,与其说如一般认为的那样是使—o h充分反应,不如说实际上是提高了涂膜依靠—n c o/h2o反应而交联固化的分量,这才是提高—n c o比例则提高干性、涂膜硬度等性能的基本原因所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硬性认为配方设计中—n c o/—o h必须在某一范围内如1.1~1.5,其实并无充分的依据,具体比例的确定,应当以干性与形成的涂膜的性能满足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