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1-10-15
浏览:
170
核心提示:0 前言目前上通用的对涂料产品中的VOC的定义是指在与涂料产品接触的大气的正常温度和压力下能自行蒸发的任何有机液体或固体
0 前言
目前上通用的对涂料产品中的VOC的定义是指在与涂料产品接触的大气的正常温度和压力下能自行蒸发的任何有机液体或固体,通常将涂料产品中在常压下沸点不大于250 ℃的任何有机化合物都定义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据统计,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VOC占全球大气污染量的15%,而全世界每年涂料加工和生产释放出来VOC有1 000万t,占排放总量的20%~25%,是仅次于汽车尾气的全球第二大大气污染源,且溶剂排到大气中后,会造成光化学污染,形成温室效应。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1世纪涂料发展方向之一是环保涂料,即高固体分含量、低污染或无污染涂料,其中水性涂料是研究和需求的热点[4]。水性涂料VOC含量低,对环境和人体危害小,在国外已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当然水性涂料也有其自身弱点,如对工件表面前处理要求高、干燥过程需严格控制温湿度、修补工艺复杂等。目前在轨道车辆的制造上,水性涂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逐步得到应用,如阿尔斯通公司2003年3月执行的意大利Minuetto CTR项目(图1)、西门子公司2005年5月执行的英国Desiro SouthWest项目(图2)、庞巴迪公司2007年3月执行的法国巴黎地铁MF 2000项目(图3)等。国内水性涂料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应用于风力叶片、车轴、汽车制造等领域,对于轨道车辆水性涂料的应用还很少。2011年由南车四方承建的新加坡C151A铝合金地铁车辆项目(图4)首次采用了水性涂料体系。本文根据C151A地铁项目执行过程中水性涂装体系的成功应用经验,系统分析了轨道车辆生产过程中水性涂料体系的选型、检测标准、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轨道车辆用水性涂料体系选择
传统溶剂型涂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大量的有机溶剂,喷漆和烘干工序VOC排放占到整个涂装车间VOC排放的95%以上。这些有机溶剂释放到大气中,不仅对操作人员造成极大伤害,而且还会污染环境,增加施工场所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造成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溶剂型涂料的分散介质是VOC含量高的部分,而水性涂料以水为分散介质,大幅度降低了VOC的排放,同时水性涂料具有卓越的防火性能,其毒性和燃烧烟密度均满足BS6853标准,有着良好的附着力和耐化学性,是对人体无害的环境友好型涂料。
1.1 底漆
底漆作为涂装体系的层,直接与基材相连接,其层间附着力和自身防腐能力直接影响整个涂装体系的质量,所以底漆的选择侧重于考察附着力、耐化学品、防腐蚀性等,另外轨道车辆涂装体系中腻子层是调整车体平整度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底漆与基材、腻子层都有良好的附着力。
水性环氧树脂分子结构中含有醚键、羟基以及活性环氧基等强极性基团,这些基团的存在使环氧树脂分子与相邻界面产生电磁吸附或化学键;水性环氧树脂固化时还会派生出部分羟基,羟基之间将产生氢键缔合作用使环氧树脂分子排列紧密,使环氧树脂在固化前后密度差别较小,而且水性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主要是逐步开环的加成聚合反应,在反应中无小分子的副产物生成,固化收缩率2%左右,因此水性环氧树脂涂料在固化成膜时对涂膜/界面之间的附着力影响很小,与金属、木材、混凝土等大部分基材表面都能产生很强的黏结力。水性环氧树脂中的苯环、丙叉基对羟基、醚键以及固化剂中的胺基等亲水性基团具有屏蔽作用,当水性环氧树脂固化成膜后,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稳定的苯环和醚键,分子结构又较为紧密,因此对化学品腐蚀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机械强度,如硬度、耐冷热和机械冲击等性能。
综合水性环氧树脂优异的附着力、耐化学品腐蚀以及耐水性等特点,选择以水性环氧涂料作为底漆。
1.2 中涂漆
中涂漆有助于提高被涂物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封闭腻子层的缺陷,提高面漆涂层的鲜映性和丰满度,同时能够改进装饰性,增加涂膜厚度和耐水性。聚氨酯是分子结构中具有氨基甲酸酯结构的一类大分子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由二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经聚加成反应制成。鉴于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种类的多样性,得到的聚氨酯可以是从软到硬、从脆到韧、从高弹性到有一定刚性的各种形态的产品,能够满足成膜厚和抗渗透性的要求,为保证与腻子层和水性聚氨酯面漆层具有极佳的附着力,选用水性聚氨酯涂料作为中涂漆。
1.3 面漆
面漆是涂装的终涂层,城轨车辆终所呈现出的整体效果都是通过这一层所体现。面漆作为能够抵御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的长效涂层,在兼有装饰和保护功能的基础上,如颜色、光泽、质感等,要求具有很好的耐污染、耐老化、耐酸碱、耐水性和耐海洋大气腐蚀性,同时能够满足施工方便、涂膜干燥快、保光保色好等特点,使涂层长期保持良好外观。水性聚氨酯成膜后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常常与相对刚性的丙烯酸乳液掺混制漆,得到的水性涂料兼具二者的优点,特别表现在可在较低的温度下成膜,又有较好的涂膜硬度。较好的方法是在制备聚氨酯分散体的过程中引入丙烯酸单体,制成以聚丙烯酸酯为核、聚氨酯为壳的核壳结构粒子。这种聚氨酯-丙烯酸分散体(PUA)被认为是第四代聚氨酯分散体,特称为杂合物(Hybrid),其性能比丙烯酸乳液和聚氨酯分散体的掺混物要好,主要表现在配漆更稳定、低温成膜性更优、不返黏、硬度高、柔韧性好、附着力好、优异的耐候性和抗黄变性等,可用作户外装饰涂料;而环氧涂料的耐候性较差,涂膜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后易降解粉化,不适宜作为大气防腐蚀面漆,所以水性聚氨酯涂料是面漆的理想选择。
2 轨道车辆用水性涂料的性能要求
借鉴国外水性涂料的应用经验,结合进行的水性涂料工艺试验,适应于运营速度等级≤200 km/h轨道车辆的水性涂料体系应满足的性能指标、检测方法和标准如表1所示。
3 轨道车辆用水性涂料的应用及施工工艺
3.1 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直接影响涂装质量,水性涂料施工喷漆室的佳温度为20~26 ℃,佳相对湿度为60%~75%;允许温度为18~32 ℃,允许相对湿度为35%~75%,因此喷漆室内的送风必须有适当的调温调湿装置。为保证涂装施工的温度、湿度、清洁度,所有的喷涂均在喷漆房内进行,喷漆房采用上送下吸式送风系统,在喷涂过程中可以有效抑制漆雾的飞散,通过二级过滤可保证进风清洁度;喷漆房增加空调控制系统,可有效地控制温湿度。施工环境满足温度18~30 ℃,相对湿度35%~70%,喷漆房有载风速0.5~1.0 m/s。
3.2 表面处理
涂料附着在基材表面主要依靠涂料中的极性分子与底材表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车体喷砂处理后,提高了基材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积,随着粗糙度和表面积的增大,单位面积上的涂层与基材表面的引力也成倍增大,同时还为涂层附着提供了合适的表面形状,增加了机械齿合作用,有利于提高涂层附着力;涂层在固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粗糙度的存在可以有效消除涂层中的应力集中,防止涂层开裂;同时表面粗糙度的存在可以支承一部分涂料的质量,有利于消除流挂现象,对于垂直涂装的表面,作用尤为明显。但表面如果过于粗糙,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与光滑表面相比,使用相同的涂料量,其涂层厚度降低,尤其是在波峰处,涂层厚度往往不足,造成涂层过早破坏;此外,粗糙度过大还会在涂装时截留空气,造成涂层起泡、脱落[8]。所以粗糙度直接影响涂层与底材的附着力和涂层厚度分布。选用24~40目棕刚玉进行喷砂处理,粗糙度范围为6.5~20 μm。
3.3 底漆
水的表面张力是一般溶剂的2.5倍,因而难以浸润底材,易产生缩孔,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来降低表面张力,能够提高浸润性能,防止缩孔产生。根据底漆一次成膜厚、外观要求低于面漆的特点,采用高压无气喷涂工艺,喷涂压力:48∶1;喷涂黏度DIN6号杯(20 ℃):60~80 s;枪嘴口径:0.33~0.38 mm;空气压力:0.4~0.7 MPa。底漆喷涂结束后,需要在漆房通风环境下干燥1 h以上,待漆面表干(漆面用手触不发黏)后,60 ℃烘干7 h,干膜厚度40~80μm。
3.4 中涂漆
中涂漆采用空气辅助雾化高压喷涂工艺,喷涂压力:30∶1;喷涂黏度DIN6号杯(20 ℃):25~40 s;喷嘴型号:413或者415;空气压力:0.4~0.7 MPa。中涂喷涂结束后,需要在漆房通风环境下干燥2 h以上,然后在15 ℃以上干燥16 h以上,干膜厚度40~60 μm。
3.5 面漆
面漆对施工工艺和环境要求较高,采用“湿碰湿”两遍空气喷涂工艺,环境温度和湿度要求:15~25 ℃、30%~75%;喷涂黏度DIN 6号杯(20 ℃):20~25 s;喷嘴口径:1.3 mm;空气压力:0.4~0.7 MPa。面漆喷涂结束后,需要在漆房通风环境下干燥2 h以上,然后在15 ℃以上干燥16 h以上,干膜厚度30~60μm。为避免水中杂质的影响,稀释剂全部采用去离子水。底漆适用期为2 h(20 ℃),中间层和面漆的活化时间为4 h(20 ℃),温度越高适用期会越短。水性涂料的适用期不能从黏度变化确定,要求超过了适用期的涂料禁止使用。
4 轨道车辆用水性涂料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型“绿色”涂料开发及应用的迫切需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目前水性涂料有稳定的化学性,良好的耐腐蚀抗老化性、装饰性,高的附着力、弯曲和机械性能,其防腐寿命可达15 a,已拥有不低于溶剂型涂料的综合性能。但由于水性涂料以水作为分散介质,高沸点的水挥发过程十分缓慢,其终的理化性能及外观效果与干燥过程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水性涂料批量应用前,首先在样车上对水性涂料的施工性能和工艺参数进行了验证和完善,使涂料能够满足轨道车辆的涂装要求。试验过程中主要解决了水性环氧底漆干燥时间、水性聚氨酯面漆质量控制和修补工艺等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
4.1 干燥时间
样车喷砂后,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喷涂水性环氧底漆,在漆房通风环境下干燥1 h,并在28 ℃的室温下干燥16 h后进行腻子施工,腻子层干燥后按照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进行附着力试验,附着力较差,为2~3级,不能满足≤1级的要求,说明适合于溶剂型底漆的干燥条件不能满足水性底漆的干燥要求。
在底层涂膜上施涂两种或不同种涂料时,在涂层施涂或干燥时底层涂膜发生软化、隆起等现象称为咬底。咬底会导致上层涂膜膨胀、移位、发皱、鼓起,甚至使涂层失去附着力,出现脱离的现象。水性环氧涂料的固化交联及其成膜过程是一个扩散控制的过程,主要包含4个过程:首先是环氧涂料体系中水的蒸发,然后是活性固化剂粒子的聚结,进而是以固化剂为活性中心的扩散,后是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交联反应。水性环氧底漆体系中,固化剂溶解在水中,固化剂伴随水分的挥发从水相中通过扩散才能进入环氧树脂颗粒中,并与环氧乳液中的环氧树脂粒子发生固化交联。苯乙烯作为不饱和聚酯腻子中重要的交联剂,其含量随着腻子层厚度增加而提高。当水分挥发不完全,水性环氧底漆涂膜交联密度低时,腻子中交联反应为强放热性,加剧了苯乙烯对底漆层的溶解性,出现咬底现象。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咬底现象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水性环氧底漆干燥条件和不饱和聚酯腻子中苯乙烯的含量。在不改变涂料体系配方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得到适合水性环氧底漆的干燥条件:即底漆喷涂结束后,在漆房通风环境下干燥1 h以上,待漆面表干(漆面用手触不发黏)后,60 ℃烘干7 h,从而解决了水性环氧底漆干燥问题,烘干过程中环境温度变化如图5所示。
4.2 面漆施工质量的控制
面漆的施工质量决定了涂装体系的整体效果。面漆的调配需加入相对于其他涂层更多的稀释剂,以达到合适的喷涂黏度,减少橘皮、流坠等现象的产生。以水作为稀释剂,相对于溶剂型涂料,稀释剂的挥发时间更长,对环境的敏感程度更高。为防止针孔、橘皮等现象的产生,在严格控制喷涂黏度(根据涂料品牌)的同时,要求面漆施工过程中,喷涂厂房有载风速≥0.3 m/s,配备温湿度调节系统,使环境相对湿度在60%~75%,温度在20~26℃;喷涂结束后,保证施工车辆在上述环境中通风干燥1 h以上。
4.3 面漆的修补工艺
面漆涂装结束后,在工序流转、运输和运营等过程中,碰划伤不可避免,所以水性涂料施工工艺必须有完善的面漆修补工艺。
针对面漆破损面积,如图6(a)所示,分别使用2000#砂纸对扩大3~5倍的区域进行湿磨处理,如图6(b)所示;去除粉尘后,将喷枪扇面调为点状对打磨区域进行喷涂;使用针对水性聚氨酯面漆的配套接口水对新旧涂膜的边缘进行喷洒,如图6(c)所示;涂膜干燥48 h,先以2000#和3000#砂纸对修补区域进行湿磨,然后使用粗抛光蜡+羊毛垫(海绵球)对缺陷部位进行抛光,后使用细抛光蜡+羊毛垫(海绵球)进行细抛光,水性聚氨酯面漆抛光后效果,如图6(d)所示。同时抛光过程中的施工工具需要单独存放和维护,不能与常规施工工具相混。
5 轨道车辆用水性涂料的应用展望
轨道车辆用水性涂料是以水为分散介质,不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等机溶剂,不含游离TDI等有毒重金属,具有卓越的防火性能,其毒性和燃烧烟密度均满足BS6853标准,有着良好的附着力和耐化学性;其性能指标能够与溶剂型涂料的指标相媲美,目前新加坡C151A型地铁自2011年6月正式投入南北线/东西线项目,已累计运营近18个月,其水性涂装体系的配套性、耐老化、耐湿热等性能得到新加坡业主和乘客的一致认可,该项目的增购车辆将于2015-2016年交付,证明了对水性涂料的选型和工艺设计能够满足城轨车辆的使用要求。具有环保、低碳、节能等优点的水性涂料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对整个涂料行业有着重大意义,国内轨道交通行业正朝着节能、环境友好型、低碳涂装技术应用趋势发展。因此,虽然水性涂料对施工工艺、施工环境和操作人员技能都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存在对工件表面前处理要求高、干燥过程需严格控制温湿度、面漆修补工艺复杂等不足,但通过对涂料性能的改进提升,涂装工艺、环境、设备等方面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涂料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性涂料一定会在国内客车、机车、城市轨道车辆以及高速动车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