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pua体系催化剂在不同波长uv光下的固化效率比较研究
引言:一场关于“光”的化学实验
各位看官,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一个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和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紫外光(uv)固化技术。别急着打哈欠!这玩意儿可不简单,它广泛应用于油墨、涂料、胶黏剂、3d打印等多个领域,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这其中,聚氨酯丙烯酸酯(polyurethane acrylate, pua)体系因其优异的柔韧性、耐磨性、附着力等性能,成为uv固化材料中的“明星选手”。不过,再好的演员也得有好导演,这里的“导演”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催化剂。
不同的催化剂,在不同的紫外线波长下表现各异,有的像阳光少年,喜欢短波;有的则像个夜猫子,偏爱长波。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光之掌控者”?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基础知识篇:pua体系与uv固化的那些事儿
1.1 什么是pua?
pua,全称聚氨酯丙烯酸酯,是由多元醇、多异氰酸酯以及含有羟基的丙烯酸酯反应而成的一种预聚物。它结合了聚氨酯的柔韧性和丙烯酸酯的快速固化特性,是一种非常理想的uv固化树脂。
1.2 uv固化的基本原理
uv固化,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紫外线照射引发聚合反应,使液态材料迅速变成固态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如下:
- 光引发剂吸收uv光能;
- 产生自由基或阳离子;
- 引发单体/低聚物发生交联反应;
- 终形成坚硬的三维网络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光引发剂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反应的大门。而pua体系本身虽然具备一定的反应活性,但没有合适的催化剂,它也只能“干瞪眼”。
二、催化剂家族大比拼:谁才是“光之王者”?
2.1 常见uv固化催化剂分类
根据引发机理的不同,常见的uv催化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类型 | 工作机理 | 特点 |
---|---|---|
自由基型 | 吸收uv后生成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 | 固化速度快,适用范围广 |
阳离子型 | 吸收uv后生成阳离子,引发环氧或乙烯基醚反应 | 收缩率小,耐高温 |
混合型 | 兼具自由基与阳离子引发机制 | 综合性能强,成本高 |
而在pua体系中,常用的是自由基型光引发剂,如irgacure系列、darocur系列等。
2.2 主流催化剂介绍及参数对比表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整理了一个表格,来看看几位“候选人”的基本信息:
催化剂名称 | 化学结构 | 佳吸收波长(nm) | 熔点(℃) | 挥发性 | 黄变倾向 | 推荐使用浓度(%) | 代表品牌 |
---|---|---|---|---|---|---|---|
irgacure 184 | α-羟基酮 | 240~300 | 50~60 | 中 | 较低 | 1~5 | |
darocur 1173 | α-氨基酮 | 250~320 | 40~50 | 高 | 中等 | 1~3 | merck kgaa |
irgacure 500 | 混合型(苯甲酮+胺) | 280~360 | 60~70 | 低 | 高 | 2~5 | |
tpo(二苯基氧化膦) | 膦酰基化合物 | 290~380 | 80~90 | 极低 | 极低 | 0.5~2 | ciba |
bapo(双芳基氧化膦) | 双芳基氧化膦 | 300~400 | 100~110 | 极低 | 极低 | 0.5~2 | ci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