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22年6月17日,发布《大中华区 2021 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1大中华区业绩创下新高;产量提升的同时,运营中的碳排放连续第五年降低;持续投资本地生产和研发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
2021年销售额为786亿欧元,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收益78 亿欧元,研发费用22 亿欧元。
过去一年以来,不断扩大本土生产与研发足迹,湛江一体化基地的建设将持续加速在亚太地区的盈利增长。2020 年,该基地首批装置开建,将生产工程塑料和热塑性聚氨酯(tpu)。首批“湛江制造”的产品将于 2022 年底前推出。
2021 年,宣布扩建与中国石化按照 50:50 股比合资运营的扬子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从而进一步发挥南京一体化基地的优势。 2021 年的另一重要里程碑是成立了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这一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一步巩固了电池材料业务在亚洲的地位,为中国及全球客户构建完整的电池材料供应链。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本地的创新能力,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枢纽——上海创新园三期工程已破土动工,预计于 2023 年初建成。届时,在上海创新园的总投资额将达到约 2.8 亿欧元。
大中华区主要生产基地
上海浦东科技创新园
上海浦东科技创新园是亚太区最大的研发基地,也是先进材料及系统研究技术平台的全球总部。2012年11月建成,2015年11月完成二期扩建,2021年,正式启动上海创新园三期建设,是集全球、亚太和本地研发、生产、市场与销售和职能部门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截至 2021 年底共拥有九套生产装置和一套废水处理装置。
产品:新材料包括 ultramid®(聚酰胺,pa)、ultradur®(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氨酯组合料、elastollan® 热塑性聚氨酯(tpu)、cellasto®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丙烯酸分散体和聚合物着色剂、清洁剂、金属络合染料、皮革助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d 打印材料、机动车排放催化剂等
上海漕泾基地
上海漕泾基地于2002年建成,是德国在中国的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在上海化工区拥有1家全资公司(化工有限公司),并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共同兴建了三家合资企业(上海涂料有限公司、上海联恒异氰酸酯有限公司和上海聚氨酯有限公司),生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同样在该基地,还独立运营着一套用于生产弹性纤维的重要原材料聚四氢呋喃(polythf)装置,和一套用于涂料和家具油漆行业的聚异氰酸酯(basonat)装置。另外一套装置主要生产工业用贵金属精炼、盐类及溶液,主要为在上海的机动车排放催化剂生产设施提供支持。截至 2021 年底共运营 16 套生产装置
产品:聚四氢呋喃(polythf®)、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异氰酸酯(basonat®)、贵金属盐和解决方案、汽车涂料、树脂和电泳漆、聚酰胺聚合物、工艺催化剂、抗氧剂等
重庆基地
全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生产基地
产品: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年产 40 万吨
南京一体化基地(verbund)
由集团与中国石化按照 50 : 50 股比投资兴建的一体化综合生产基地,2021 年销售额:约 36 亿欧元,截至 2021 年底共运营 33 套生产装置。2022年4月28日,中国石化与位于南京的一体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奠基,扩建及新建装置将于2023年底投产。
产品:低密度聚乙烯,乙烯 - 乙酸乙烯酯,乙二醇,聚苯乙烯,丙烯酸和丙烯酸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超吸收聚合物,正丁醇,异丁醇,2 - 丙基 - 庚醇,丁二烯,聚异丁烯等
南京基地
独资生产基地,产品包含水处理单体、胺类产品及涂料添加剂等多个种类,截至 2021 年底共运营九套生产装置。
产品:丙烯酰胺、季铵盐类化合物、阴离子絮凝剂、阳离子絮凝剂、叔丁胺、n,n - 二甲基 -1, 3 - 丙二胺、聚醚胺、正辛胺、1,2 - 丙二胺、用于油漆、油墨、涂料、粘合剂的新型添加剂
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中)
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于2018年7月宣布,2019年11月正式启动。它将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预计总投资额约100亿美元,并将由独立建设运营。建成后,该基地将成为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整个一体化基地预计将于2030年建成。
装置与产品:
整个基地将分期建设。首批装置生产工程塑料及热塑性聚氨酯,目前正在建设中后续装置将包含一套计划年产能为 100 万吨的乙烯蒸汽裂解装置及其他价值链下游产品,包括石化产品、中间体、护理化学品及营养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