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U V固化涂料由于采用了多官能团的丙烯酸酯单体,交联密度高,导致涂膜硬度高、耐划伤性好、干燥快速。但由于涂膜收缩大,对底材的附着力不佳,通常用于木器涂料,对于其他底材如塑料等,需共混其他的树脂,解决附着力问题。U V固化涂料的另一个缺点是有色漆固化不良,涂膜厚度大时,底层固化不好。在实际应用中,U V涂料通常适用于板式家具,对造型不是同一平面的异型件,U V无法照射,也就不能干燥。
对双组分聚氨酯涂料而言,由于交联模式单一,且常温下部分基团活性低,因此涂膜交联密度不高,性能上表现为硬度低、干燥较慢、耐磨性差等。提高聚氨酯涂料的性能,现阶段普遍采用物理
共混的方法:一是,加入丙烯酸树脂。可以提高涂膜丰满度、耐黄变性以及耐划伤。二是,加入硝化棉,提高干性和消光性,改善涂膜表面。三是,化学共混改善涂膜机械性能方式,有以下3种(: 1) 化学改性,例如丙烯酸改性醇酸树脂,相容性和官能团的均匀分布难以解决(; 2) 互穿网络,如丙烯酸酯聚氨酯互穿网络,采用过氧化物引发交联,主要用于防腐涂料,工艺复杂,使用范围受限制。(3) 双固化,严格说来应该归属于聚氨酯改性U V固化涂料。在U V预聚物分子上接上—N C O,并封闭,遇潮气固化,B a y e r公司有相关产品。
本文所述的U V - P U双固化涂料,存在两种机理完全不同的固化方式:一是—N C O与羟基的交联反应;二是在光引发剂和紫外光的作用下进行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目的是将聚氨酯涂料的优良附着力
和韧性以及U V固化涂料的瞬间干燥速度和硬度与耐磨性结合,研究出一种可以适合各种形状基材的涂料,该涂料在施工90 min后,再进行UV固化。UV固化前后,涂膜均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U V固化后涂膜的交联密度大大提高。
1 试验部分
1.1 原材料
E44环氧树脂、E51环氧树脂、E14环氧树脂,岳化,工业品;丙烯酸,工业品;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均为SARTOMER产品,工业品;羟基醇酸树脂(固含量75%,羟值140 m g K O H / g),台湾长兴; I R G A C U R E1173,光引发剂,汽巴; L75(固含量75%,—NCO含量13.5%),TDI加成物,Bayer。
1.2 仪器
热重分析仪,梅特勒,T G A 851;红外光谱仪,NICOLET 470;DSC,耐驰 204F1。
1.3 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见表1)
工艺:在装有搅拌、温度计的反应釜中,加入计量的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单体(或醋酸丁酯)、催化剂和阻聚剂,加热升温到90 ℃,滴加丙烯酸,滴加过程中注意放热。滴加完毕后升温到100 ℃,酸值小于1mgKOH/g时为反应终点。
1.4 涂料制备(见表2)
工艺:采用常规喷涂施工方式,铁片施工厚度20 μ m,木板喷涂两个十字。常温下干燥30~ 90min后,以10 m/s的速度进行UV固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环氧丙烯酸酯中环氧树脂的选择
选择E44、E51、E12三种环氧树脂,其环氧值分别是0.41~ 0.47、0.48~ 0.54、0.09~ 0.14,环氧基当量与丙烯酸的当量比为1∶1,按照前述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方法。合成的环氧丙烯酸酯指标如表3所示。
上述环氧丙烯酸酯的涂膜按照前述方法配置成涂料后,常温固化45 min,然后UV固化,在铁片上的机械性能见表4。
从表4的性能数据可知,E44环氧丙烯酸酯的低聚物在本涂料体系中具有良好的表现,原因如下:
E44和E12比E51环氧树脂低聚物涂料涂膜抗冲击性能好,E44和E12分子量比E51大,分子内的醚键多,同时分子量较大的环氧树脂合成的低聚物中双键的含量低,UV固化后韧性好,抗冲击性能高。E12环氧树脂低聚物的黏度太高,施工固含量偏低。上述涂膜在常温下继续固化24 h,性能测试结果见表5。
比较表4和表5,U V固化后继续干燥24 h,涂膜硬度和附着力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不同体系之间的差异并无改变。硬度提高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溶剂挥发后,在紫外光的作用下,丙烯酸酯单体以及环氧丙烯酸酯的碳-碳双键聚合,形成级固化。此时检测的性能如表4所示。常温下的干燥过程即聚氨酯网络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醇酸树脂的羟基与固化剂的—N C O交联,另一个是环氧丙烯酸低聚物中的羟基与—NCO的交联。由于低聚物中既有双键,又有羟基,并分别参与形成两个不同的网络结构,导致网络之间有一定的交联,交联程度视环氧树脂中的羟基含量而定。
综合表4和表5的数据,我们认为采用E44环氧树脂合成的低聚物既可达到良好的涂膜机械性能,又具有较高的施工固含量,是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