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的意义
1.1 UV固化涂料的优点
UV固化涂料以其快速固化、低污染与节能等优势在木材、油墨、塑料、黏结剂、印刷艺术品、印刷线路板、电子元件封装材料、罐头印铁、金属、石材、水泥制品、织物、皮革、玻璃等领域得到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有许多进展的报道[1-3],国内已有专著出版[4-5]。UV固化木器涂料占UV固化木器涂料产品近1/4[6]。UV固化涂料的优点见表1。从表1看出,虽然UV固化涂料有些不足,但正如前述,它的快速固化、高效率的流水线生产、低VOC、节能等优点使它具备迅速发展的生命力。国内近20多年来,UV固化涂料一直以两位数增长。
1.2 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的比较优势
UV固化木器涂料和水性木器涂料都属低污染型品种,为什么还要提倡发展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因为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和它们相比有其优势(表2)。
从表2看出,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与传统UV固化涂料相比,优势明显;和水性木器涂料相比,主要优点是生产率高,适合流水线生产,尤其是所得涂膜性能优良,可达到同类溶剂型木器涂料性能水平,有些性能如硬度等还有所超过。木器涂料水性化是一个发展方向,水性木器涂料在欧洲已占20%以上,目前国内水性木器涂料占比例不到2%[7],其中重要原因是某些性能尚未达到同类溶剂型木器涂料水平,发展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可弥补这些不足,对提高水性涂料在整个木器涂料中的比例有重要意义。
1.3 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的固化特点
传统的UV固化涂料的工艺是在涂料涂覆底板上,得到一定厚度湿涂膜,接着就在一定剂量的UV辐照下进行固化,特点是在UV辐照下迅速由液态湿膜变成固态涂膜,即交联成立体网络结构的聚合物。由于是液态下进行固化,涂层中聚合物的分子移动、链段运动受阻力较少,故涂膜中聚合反应快,并易向深层扩展,反应程度也高。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的工艺有两步:在涂料涂覆在底板上得到一定厚度的湿涂膜,先在80 ℃的干燥炉中干燥3~5 min,一般再除去湿膜中水分,干燥成不发黏的干涂膜;然后在一定强度的UV辐照下产生聚合反应,固化成立体网络结构的聚合物。和传统UV固化工艺不同之处是固态的干膜进行UV固化,干膜中聚合物的分子移动、链段运动受阻力影响较大,聚合反应扩展慢,在额定的时间与湿度下,和液态膜固化相比,反应程度低,涂膜性能差。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就要克服这个缺点,使之达到要求的固化程度。
2 水性树脂类型对UV固化性能的影响
用于UV固化的水性木器涂料是水分散体涂料,但细分有水乳胶树脂型(简称乳化型)和树脂水分散体型(简称分散体型)。前者是丙烯酸酯单体和其共聚单体在乳化剂存在下合成乳胶树脂,分散在水中;后者是丙烯酸酯单体和其共聚的单体合成含羧酸基的低聚物,用碱性化合物中和,形成亲水的羧盐基团,然后分散在水中,是一种水可稀释的分散体,但不是水溶液。乳化液的UV固化水性涂料开发较早,有外加乳化剂,辅以高剪切力,乳化分散传统的UV固化树脂,这可算是代UV水性涂料,外加乳化剂存在于干膜中使耐水性下降。随后发展了内乳化型,即将亲水链段如聚乙二醇链段引入树脂中,可以适度分散在水中,有的文献称为第二代UV固化水性涂料,但在树脂中的亲水链段仍降低固化涂膜的耐水和耐化学性能[5]。新一代UV固化水性涂料是“分散体型”,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形成较小的颗粒,贮存时间长,固化涂膜性能好。
将乳化型的聚酯-丙烯酸酯和分散体型聚氨酯-丙烯酸酯两类水性涂料使用同样的光敏剂,在同一干燥条件和UV辐照强度下固化,用红外光谱仪监测丙烯酰氧上双键转化率,检测涂膜硬度和其他性
能。分散体型的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固化涂膜Persoz硬度值300 s,提高固化温度到80 ℃,硬度增加到350 s,几乎接近无机玻璃的硬度,它的弹性模量却较低(E=1 565 MPa,Tg=96 ℃),涂膜柔韧性较好。乳化型的聚酯-丙烯酸酯的固化涂膜硬度较低(Persoz硬度70 s左右),UV固化温度提高到80 ℃,Persoz硬度也只有200 s[8]。
UV固化的5个试样的涂膜在QUV—A中加速老化:70 ℃下UV辐照8 h,然后在相对湿度100%下,50 ℃避光4 h,二者交替进行。用对420 nm的光波吸收率考察涂膜透明度(失光率)和泛黄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体涂膜经3 000 h加速老化,光透过率由98%降至90%,失光率很低。其他对照涂料试样(含芳基结构)在加速老化500 h后迅速泛黄和降解,以致剥离[8]。根据对比检验结果证实,分散体型的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比较适合UV固化水性木器涂料之用。
3 影响水性木器涂料UV固化动力学的因素
3.1 水分散体制备和UV固化
重点考察影响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体UV固化的因素。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PUA)是通过脂肪族二异酸酯(异佛尔酮二氰酸酯IPDI)、遥爪型结构的二元低聚物(聚己酸内酯二醇)、丙烯酸羟乙基酯、二羟甲基丙酸制备的(制法参见2002年的U.S 6444721)。按化学计量设计配方,按酸值1023 mgKOH/g加入二羟甲基丙酸,用红外光谱仪(IP)监测,异氰酸酯基和羟基已全部反应完。然后用NaOH或胺中和羧酸基,转变成稳定的水分散体PUA-1,固含量35%,黏度40 mPa·s,分散体微粒尺寸在50-100 nm范围。为对比试验目的,合成PUA-2和PUA-3。PUA-2和PUA-1具有同样分子结构,但是溶解在醋酸丁酯中;PUA-3和PUA-1的分子结构也相同,但不加二羟甲基丙酸,也溶解在酯酸丁酯中。光敏剂是用水溶性的Irgacure 2959(汽巴化学),直接加到分散体中,用量0.3%1%(质量)。试样在干燥炉中80 ℃干燥5 min后进行UV固化。其光引发交联聚合过程代表性历程如下[8]: